浮针疗法既有规范化操作标准,也有明确的适应症,作为浮针人都熟悉“浮针树”,浮针树上的每一个适应症都是经过广泛的临床验证的。但是在临床应用浮针过程中,对于没有明确写在浮针树适应症上的疾病,不代表就不能用浮针进行治疗干预,有些尝试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甚至令人惊喜的疗效反馈。
去年尝试用浮针治疗的一例车祸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右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患者临床可见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典型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在病情稳定尝试高压氧治疗无效后神经科医生转诊中医科尝试针灸治疗,经过30多次常规针刺治疗没有任何进展后,同事介绍下找我寻求浮针治疗。对于这种脑神经损伤情况我并没有相关经验,只能跟患者解释尝试治疗3次一个疗程观察疗效。没有想到,首次浮针疗法治疗后有即时效果,右侧睁眼动作可见一条约0.1mm的细小的缝隙。第二次、第三次治疗后患者自主睁眼动作的眼裂逐步增宽到约2mm,5次治疗后已经可以达到5mm。右侧眼球运动幅度较初始也明显增加,眼球内收可以超过中线,浮针治疗短期内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患者本人很开心,坚定了继续跟进治疗的信心。
作为医者,一方面对这样的疗效反馈惊喜,另一方面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更多了解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这个疾病,尝试理解浮针能够快速有效的可能机理。因为每次治疗都有拍照留底,可以直观对比到患者治疗过程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除了通过PPT形式在科室跟同事做了分享,进一步整理成一篇病案报道,文献回顾了解到颅脑外伤后的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这个疾病临床少见,治疗方法更是鲜有报道,决定翻译成英文尝试投稿SCI类杂志。
初始投稿“Medicine”,较快通过了编辑第一关,但是遗憾在送外审阶段被拒绝了。之后继续尝试“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等杂志均未能通过初审。在孙健教授指导和提醒下,通过周立伟教授严谨细致的修改,才意识到自己在文章撰写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问题才是导致投稿不顺屡屡被拒的根本原因。
感谢周教授的指导和修改润色,文章质量得以改进提升,于近期以”Benefits of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treatment for 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 paralysi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case report”为题目尝试投稿“QJ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快速被接收,并且在线发表。该杂志虽然是医学4区,但是影响因子7.3,有助于更多的国外同道了解和认识浮针。(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93/qjmed/hcae174)
回顾往昔,在澳门开展应用浮针疗法已经满7年了,从一开始的需要其他专科的同事转诊推荐,花费较多时间跟患者解释,到现在患者主动挂号特意寻求浮针疗法的治疗,大多数情况就诊患者都会主动提及是通过身边的家人、同事或者朋友推荐了解到浮针的,侧面反映出浮针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已经逐步建立起患者的正向反馈口碑。
另外一个方面,在澳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作为西医为主体的医院中的中医科,推广应用浮针需要面临西医同道对中医的固有印象,比如过分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治疗有效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等等。为了能够克服这种刻板印象,除了讲座宣讲的常规方式,我这几年也在尝试通过对浮针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回顾和总结,典型病案的梳理等,用科研的思路和西医同行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促进沟通交流,并投稿相关医学杂志。
陆续在本地医学杂志《镜湖医学》投稿发表“浮针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30 例临床观察”、“浮针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验案体会及机理探讨”,“浮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30 例临床观察”在两年一度的镜湖医学学术年会上获得二等奖;在美国的英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发表“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Three Cases”、“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A Difficult Case of Shoulder Peri-Arthritis”、“A Case of Viral Erythema related to Covid-19 Infection Treated by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Clinical Observation of 30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with FSN Therapy”。
此次SCI投稿过程虽然曲折,但是也得以更加了解不同杂志的投稿要求,认识到自己原来文章质量的诸多不足,尤其是周立伟教授的指导收获良多!希望这只是一个起点,以后能够有机会把临床应用浮针的优势疗效通过文章形式表达和发表出来。
发表回复